注册 登录
宇新网 返回首页

来去自由的个人空间 https://home.diib.cn/?7041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一个“问题”孩子的嬗变

已有 2586 次阅读2011-3-23 20:37

作者:袁进田 来源:邵阳晚报 字数:2006

         318日上午,12岁的文群(化名)端坐在邵阳市智诚心灵成长家园教室里。

        他铺开纸,运转手中的画笔,画得酣畅淋漓。画面上是一片没有边际的绿油油的草地,草地上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……

 

“你这画蕴含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    “这画蕴含我的梦想,那就是自由、快乐。”文群不假思索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 邵阳市智诚心灵成长家园的老师们都知道,文群曾经是一个“注意力涣散、身份认同偏差、逆反心很严重”的问题孩子。但邵阳市智诚心灵成长家园这片自由的土壤,让他在短时间里得到了很大改变。目前,他成了一个“爱学习、讲礼貌”的好孩子。

        一个曾经让家长头痛的孩子,在改变成长环境之后,短时间内得到了改变。他的成长过程对一些不合理的家庭教育,具有标本作用。

   

孩子有“问题”?

        今年12岁的文群,出生在市区,曾经是一个让父母伤透脑筋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6岁开始,文群便开始在内心排斥自己的父母,尽管父母已经离婚。那些日子,他就随父亲住在一块。

        那时,他只要受到父亲的责罚,就会表现得歇斯底里。

        他和父亲基本上“没感情”。父亲说什么,他当做耳边风;父亲骂他,他顶嘴;父亲打他,他都试图反抗。

        最后,父亲见他这样,只好求助于文群的母亲。他和文群的母亲已经离了婚,但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。文群的母亲最终将他接到身边。但是,母亲依然管不住文群。文群随着年龄的增大,对父母的排斥也越来越明显。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满了“我不是爸妈生的,妈妈是个坏妈妈”等话。

        母亲要他读书,他不读,经常逃课;母亲要他做点事情,他也不会去做;母亲揍他,他就拳头抡得紧紧的,牙齿则咬得咯咯响。

        怎么办呢?这样下去,孩子一定毁了!母亲急得不行。去年年底,她无意间了解到邵阳市智诚心灵成长家园,那里的教育对问题孩子转变很有帮助。于是,她抱着试试看的心里,将孩子送到了这所学校。

 

症结在哪里?

        文群被送到邵阳市智诚心灵成长家园时,还没进门,自己就跑了。母亲四处寻找,最后才找到,重新将他送回家园。

        看到这个让母亲为之头痛的孩子,该家园的老师们觉得第一步就要进入孩子的内心,了解孩子成为问题孩子的原因。通过观察,老师们发现,文群是典型的“反恐怖”孩子。那么孩子这些“注意力涣散、身份认同偏差”等症状是怎么来的呢?通过耐心询问,老师们了解到,文群的这些不良表现都和他所在的成长环境有关系。文群说,他从小从没得到过父母的表扬,得到的,只是“无休止的责骂或者体罚”,长期以来,他就有了很强的逆反心。

        找准症状之后 ,老师们开始对症下药。老师们通过一些互动游戏打开孩子的心结。19日上午 ,老师组织几个孩子一起观看NBA篮球赛 ,想 培养他的集体意识。在观看比赛时 ,老师特意安排一个孩子挡了下他的视线 ,结果他表现得十分愤怒 ,并且不停地扔东西。这时 ,老师们不但没有批评他 ,因为他们知道 ,文群的表现 ,是将对妈妈的仇视转移到了同学的身上。老师们慢慢给他讲道理 ,不出所料 ,这一次 ,文群慢慢低下了头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做一些互动的游戏 ,老师们轮流和文群交心 ,做朋友。文群开始敞开自己的心扉:他从小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 ,父母离婚后 ,从来没有顾及他的感受 ,这让他感觉不 到“半点亲情”。他说这些时 ,让老师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。此后 ,家园里的老师们将更多的温暖给予了他。他慢慢变得开朗了 ,慢慢地好学了 ,逢人开始打招呼。

       今年3月,他母亲来到学校看望他。他远远地迎了上去,并开口叫了声“妈妈”,母亲激动得泣不成声。

 

解“题”不太难

        针对文群的嬗变这一现象,记者采访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唐友忠。

        他认为,文群之所以成为一个时刻“准备行动(攻击他人、激他人怒、发脾气、摔物、自虐)”的孩子,是由他的“反恐惧”性格决定的,他的反恐惧性格又是原生家庭中亲子教育的结果。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、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说“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,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”。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,指我们心中内化的“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”。“我”是主体,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,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 他说,一般而言,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,而这个客体关系,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,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。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:“内在的我”、“内在的 爸爸”和“内在的妈妈”。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,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。如果童年时,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,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。如果童年时,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,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。

       “所以,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,儿女也学会残酷。不仅如此,多数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,他们成年后,无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,他们的心中仍然涌动着强烈的、难以排遣的恨意。”唐友忠说:“曾奇峰说,父母分三种:第一种父母是,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批评你;第二种父母是,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忽视你;第三种父母是,无论你做什么,他们都鼓励你。

       为人父母者,你愿意做哪一种父母?”唐友忠的话,值得很多家长的深思。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注册

QQ|本站简介|联系我们|手机版|宇新科技 手机(V):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

GMT+8, 2024-4-20 22:43 , Processed in 0.016269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